端午節雜感 |
發布日期:2007-07-12 |
來源:浙江臺州高速公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|
瀏覽次數:4385 次 |
|
端午節雜感
小時候的端午節,都是隨著奶奶和母親一聲聲搟面杖碰到桌面的咚咚聲里隆重出場的。 這一天,母親照例提前一兩節課放學,急急忙忙地回家準備中午的盛宴。差不多同時,父親已經從早市里買回包麥餅的十多樣菜,再把糯米粉揉好,把春天里采來并曬好的松花粉黃黃地堆在一邊,邊搟邊灑,等這個香香的糯米團變成一張張薄如宣紙的圓餅時,白色的麥餅也成了金黃。然后小心地放鍋里用小火細細地烤,每次只能烤一張,直至熟軟,很是考驗人的耐心和意志。烤好后放入盤子里再裹上毛巾。從鍋里到盤子里,中途就由我們小孩子七手八腳地搬運了,直燙得呲牙咧嘴,然后再調皮地用小手在盤子上面亂壓,大人們就會小聲地呵斥,怕其中的哪幾張地粘在一起,到時起不出。而這個場景時常清晰地重復在腦海里,就連奶奶慈祥的嗔怪也仿佛就在眼前。 奶奶早已作古,幾次搬家,那幾個短短的搟面杖還擱在父母家碗柜的一角,偶爾看到,一時恍如隔世。 而現在,費時費力的麥餅早已由多快好省的面粉攤成的食餅取代。哥哥總會在端午節前幾天就與攤食餅的小販約好份量,不然端午節中午就不一定能買到食餅了。還有一種綠綠的叫遲葉(音)麥餅,是用糯米粉做的,其中摻了遲葉,很好吃,更難買到。 端午節,總會想到吃食餅穿端午衣,也就是小孩子要在這天穿新衣服。好多臺州各地的熟人都對此一無所知,看來是我有些矯情了。 十里不同天,百里不同俗。臨海那邊,端午節是吃棕子的,懷念屈原,很國標很傳統的樣子,而我也常為吃食餅而小小地不安,只圖自己口舌之欲而不顧憤然投江的屈大夫。不必追溯歷史,我們端午節吃食餅的習俗肯定也有他的道理,存在即合理,這不,今天的新聞里說瑞安那邊也吃食餅筒呢。 吃食餅筒炒蠶豆、家家門上貼幾把辟邪的昌蒲劍、屋子的每個角落都灑了拌有雄黃的白酒、小孩子身上腦門上涂著雄黃到處亂跑、老人們則坐著小船去河里燒紙祭奠……這些都是小時候端午節里最豐富具體的必做功課了。 但是,大人們灑雄黃酒的時候,我小小的心里還是會暗暗擔心,怕美麗的白蛇娘娘不小心碰上一口現了原形,那樣的話不僅她自己痛苦,也會嚇倒很多人。 如今,白娘子也該垂垂老矣,在這人心不古欲海橫流的商業大潮中也該早就修煉成百酒不侵,不再因為一杯小小的雄黃酒而現了原形。看來,兒時的擔心終于在今天可以歇一口氣了。
鄭瑛芝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