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有什么能夠阻擋 你對自由的向往 |
發布日期:2015-07-08 |
來源:浙江臺州高速公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|
瀏覽次數:3985 次 |
|
沒有什么能夠阻擋 你對自由的向往
這么繁雜的社會,人們遇到不順心的事,就隨口甩出:不想干了。這句隨性而為的話,在前一陣子,成了朋友圈中話題。它源于河南一所高中老師的辭職信:世界那么大,我想去看看。
文藝青年,墨客騷人,總會傳遞這樣的情懷,還有一大串不想干的理由。比如“已錯過青梅煮酒,無法再擦肩浪跡天涯”,再如“我要去尋找比希望更遠的地方”。誰都曾有年少輕狂,希望更隨內心的腳步的時刻。于是,被鋼筋水泥城市圍困的人,見到這樣的辭職信,自然掀起內心一陣波瀾。
回想歷史上,也有一封著名的辭職信,作者是陶淵明。《歸去來兮辭》,嚴格的說,該是一篇辭后感。今天河南的老師,是要去看看這個世界的美,而古時的陶淵明卻是另一個方向:回家。序里寫:“余家貧,耕植不足以自給。親故多勸余為長吏”。他去做官,是因為少時家窮,但內心并不熱愛這個職業。他說:“質性自然,非矯力所得。”他的內心是“少無世俗韻,性本愛丘山”的情懷。大家活在這個社會,誰不是干著那些勉強、造作的事。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淵明,當然讓人羨慕,他最后一次做官是彭澤令,只做了八十天,就不干了。于是寫了千古絕唱的第一句:歸去來兮,田園將蕪胡不歸。文章里全是回家路上的開懷,歸家后的愜意,是“云無心以出岫,鳥倦飛而知還”般的自在。
德國哲學家雅思貝爾斯,曾對人類文明提出概念:在公元前八百年到兩百年,世界沒有交通的相聯,卻同時涌現出燦若星辰的圣人。如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、東方的釋迦摩尼、還有中國的諸子百家。雅思貝爾斯稱這段時間為的覺醒期,也叫做軸心時代。那時的孔子,就是中國的先覺者,他發現了“生而為人”的真諦。孔子問他的學生,你們的志向是什么?有人說是治理一個國家,有人說是去祭祀,有人是要懂得做人的禮儀,但有個叫曾點的說出了他的志向:“暮春者,春服既成,冠者五六人,童子六七人,浴乎沂,風乎舞雩,詠而歸。”孔子深深贊同他,他認為人最終最好的歸屬是內心自由。這便是孔子個人意識的覺醒,對自由的向往。
郭 焱
|
|